发布时间:2025-04-05 18:51:57源自:本站作者:PB2345素材网阅读(14)
墨子亦常言天,而《墨子》书中之天字,则与古人言上帝无殊异。
又曰:自古及今,其名不去,以阅众甫。虽不知其书之作者,而得其书之著作年代,亦可于此书中所持之义理,更有所了然矣。
其于古人学术大体,古今史迹演变,提挚纲宗,阐抉幽微,则犹有憾。其谓训诂明而后义理明,说非不是。昔朱子告张南轩,已指陈其症结所在。如老子曰:视之不见名曰夷,听之不闻名曰希,搏之不得名曰微,此三者不可致诘,故混而为一。阮元有《论语论仁》篇,《孟子论仁》篇,遍集论孟仁字,章句缕析,加以总说,用意可谓微至。
此必具综合之慧眼,有博通之深识,连类而引伸之,殊途而同归焉,此亦一种考据,岂仅比对异同,网罗散失之谓乎。又如朱王两家训释格物致知互异,此即一种有关训诂之争辨也。(七)阴阳一气 然庄生亦自持万物一体之论者,特其与惠施之持论有不同。
十四章 又曰: 字之曰道,强为之名曰大,大曰逝,逝曰远,远曰反。曰至人无己,明本于己以为辨者之非理想人之极至也。至云: 南海之帝为儵,北海之帝为忽,中央之帝为混沌。《解蔽》盖庄子之意,犹若有合乎天者始为道之一观念,存其胸中。
乃自古代学术思想之系统着眼,说明《老子》书当出《庄子•内篇》七篇之后者。至《老子》书,则显见此等字语,均已成为特铸之专名,所以形容天地万物创始之妙理,而确然成为哲学上一固定之名词,一特有之观念。
《墨经》始言物,曰: (经上)知,接也。大率庄子论物,有如下之四义: A讨论物之来源者 自来言物,均归诸天帝创造,庄周独加非难,谓物皆无待而自然。然淳于髡则曰:先名实者,为人也。知识不足恃,则是非无可定。
然而无名者又终不可以不名也,故曰:吾不知其名,字之曰道,强为之名曰大。渺乎小哉,所以属于人。知天之所为者,天而生也。鹍鹏之与斥鷃学鸠,何以相笑?曰以不相知。
《墨子》书言义不言道。此言墨子不信日者,非不信有帝也。
又云: 无状之状,无象之象。自然者,谓非冥冥之中别有一天帝以使之然也。
……吾不知其谁之子,象帝之先。此层详后有无一节若其与庄异者,则在论物之形状与其应物之态度。曰各拘于地域,各限于时分,则彼此不足以相喻而已。名 《老子》书开首即以道名并言,道字来历,及其凡所牵涉之内涵义旨,大略如前述。故庄子之论虽吊诡,亦不过为儒墨两家作调人。至《老子》书乃名道为大,此亦有所本,其本在庄子。
庄生又言之曰: 有始也者,有未始有始也者,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。盖墨家以名与词为辨论真理之利器,而庄子则谓名字言说均不足以定真理,而二者意见相背,其间盖有一至巧妙之机括焉。
此又可以证吾庄先老后之说。否则古代思想之演进程序,必将揉杂碎乱,无可整理。
而一方又必对其内部有相当之认识,于是知识之评价尚焉。而老子则常言侯王,于物则言御,言镇,言以为刍狗。
而庄生乃舍实事实物而辨道。至《老子》则曰: 道之为物,惟恍惟惚,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,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。然知识之可恃,乃在外物之有常,而庄生则力破其说。至于《说卦传》帝出于震之语,若以为是孔子语,则与《论语》思想不符。
以思想史发展之进程言,则孔墨当在前,老庄当在后。又说参天地,则以人合于天地,仍侧重于人道。
惟庄子特粗抽其端绪,而未及畅发其意旨者。其言曰: 致虚极,守静笃,万物并作,吾以观复。
非追论在万物之先,更有一未始有物,即所谓无之境界也。日凿一窍,七日而混沌死。
心之官则思,思则得之,不思则不得也。故曰:何肯以物为事?曰:以道观之。万物虽动,而其动有公例可守,则动而如静矣。故有无二字,在庄书尚未成为确然对立之两名词。
决不能于孔墨思想中,绝无痕迹,绝无影响。此所谓天地尚不能久也。
至《老子》书乃漫曰: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方圆,曰中者是也,不中者非也。
此皆杂糅儒道两家之言,出于庄老以后也。又曰:道可道,非常道。
欢迎分享转载→ shhl8.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.org
上一篇:景德镇机场召开干部大会